在
冲压分板机操作中,板材损伤(如变形、毛刺、铜箔脱落、元器件损坏等)会直接影响产品质量,尤其对 PCB 板、FPC 板等精密电子板材危害显著。减少损伤需从模具匹配、参数优化、定位精度、板材预处理等多环节综合控制,具体措施如下:

一、确保模具与板材的精准匹配
模具是直接接触板材的核心部件,其设计和状态直接决定分板质量:
模具尺寸与分离线完全吻合
模具刃口需与板材预设的分离线(V 型槽、邮票孔)严格对齐,包括:
V 型槽匹配:模具刃口角度(30°/45°/60°)需与板材 V 型槽角度一致,深度略浅于 V 型槽(如板材 V 型槽深 0.5mm,模具刃口深度 0.4mm),避免过度挤压导致板材崩裂。
邮票孔匹配:模具冲头需精准对应邮票孔位置,直径比邮票孔大 0.1-0.2mm,确保冲切时完全切断连接筋,同时不伤及板体。
带元器件的 PCB 板需采用 “避让式模具”:在模具对应元器件的位置设计凹槽(深度≥元器件高度 + 0.2mm),避免冲压时压损电容、电阻等凸起元件。
模具刃口状态保持锋利光滑
刃口磨损(出现圆角或缺口)会导致分板时挤压板材而非剪切,产生毛刺(>0.05mm)或撕裂。需定期研磨刃口(每冲压 5-10 万次),确保刃口粗糙度 Ra≤0.8μm,锋利度以 “轻触纸张即可切断” 为标准。
模具表面需光洁无油污:油污会导致板材粘连模具,取出时拉扯变形,每次使用前需用酒精擦拭模具表面。
二、优化冲压参数,避免过度受力
冲压压力、速度、行程等参数设置不当是导致板材变形、破损的主要原因,需根据板材特性精准调整:
压力控制:“刚好分离” 为原则
压力过小→ 分板不彻底(连接筋残留),需二次处理易损伤板材;
压力过大→ 板材受力过载,导致 PCB 板铜箔脱落、FPC 板褶皱、铝基板变形。
调试方法:以 “试冲法” 确定最小有效压力 —— 从低压力(如 0.3MPa)开始试冲,逐步增加(每次 + 0.1MPa),直至板材完全分离且无明显变形,记录该压力为基准(通常薄板材 0.3-0.5MPa,厚板材 1-1.5MPa)。
速度与行程:平稳缓冲,避免冲击
冲压速度过快(>30 次 / 分钟)会产生瞬时冲击力,导致板材振动错位或局部应力集中(尤其柔性板),建议控制在 10-25 次 / 分钟,且下行阶段采用 “先快后慢” 的缓冲模式(接触板材前减速)。
行程设置需精准:冲头下行至最低点时,刃口需完全切断分离线,但不得过度下压(超出分离线 0.1mm 以上),否则会挤压板体导致变形。可通过试冲后测量板材厚度变化(变形量需≤0.05mm)验证行程合理性。
三、强化定位精度,避免受力不均
板材定位偏移或固定不稳会导致分板时受力不均,引发局部损伤,需从定位治具和固定方式入手优化:
定制化定位治具,确保 “三点定位”
治具需根据板材形状设计,采用 “销钉 + 挡板” 的三点定位法(两个定位销限制平移,一个挡板限制旋转),定位误差≤0.1mm。例如:PCB 板可通过边缘的定位孔与治具销钉配合,确保分离线与模具刃口对齐。
治具表面需贴覆软质材料(如硅胶垫,厚度 0.5-1mm),避免硬接触导致板材刮伤,同时增加摩擦力防止冲压时滑动。
柔性固定,避免过度夹持
固定方式需适配板材特性:
硬质板材(如 FR-4 玻纤板):可用气动夹具轻压(压力 0.1-0.2MPa),夹持位置远离分离线(≥5mm),避免压痕;
柔性板材(如 FPC 板):采用真空吸盘固定(吸力 0.02-0.05MPa),通过均匀分布的吸盘(间距≤30mm)确保板材平整,防止褶皱。
固定后需检查板材平整度:翘曲度>0.5mm 的板材需人工矫正或剔除,避免冲压时因局部悬空导致受力不均。
四、板材预处理与过程防护
板材质量筛选,剔除 “先天缺陷”
分板前检查板材是否存在裂纹、暗伤、V 型槽过浅(深度<板材厚度 1/3)等问题,这类板材易在冲压时断裂失控,需提前剔除。
带元器件的 PCB 板需确认元件焊接牢固(拉力≥1N),避免冲压振动导致元件脱落。
过程防护,减少二次损伤
分板后设置缓冲收料装置:如倾斜滑板(表面贴绒布)或传送带(速度与冲压频率匹配),避免板材自由坠落碰撞产生划痕或变形。
人工取料时需戴防静电手套,轻拿轻放,避免手指按压元器件或板材边缘(易导致变形)。